“中央特科”主要负责确保党中央机关的安全,同时搜集重要情报,打击内部叛变分子,设法营救被敌人抓捕的同志,并负责组建和运营隐蔽的通讯电台。
中央特科下设四个部门:第一科负责后勤和安全,洪扬生当科长;第二科专搞情报,陈赓领导,主要任务就是潜入敌方获取消息;第三科由顾顺章带队,专门对付叛徒和内奸;第四科后来成立,李强任科长,主要管无线电联络。
在周总理的领导下,特科的工作一直有条不紊地开展,但顾顺章事件的发生给特科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。
【叛变求生,难逃枪弹夺魂】
当被权力欲望遮蔽了双眼,一个人内心的真实面目终将显露。顾顺章在共产党内打拼多年,积累的人脉和地位自然不容小觑。
周总理当初让顾顺章当特科科长,肯定是有他的道理。但没想到,顾顺章这人太过自负,目中无人,完全不把别人当回事。
1931年,顾顺章刚被抓,面对气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,他连审问都懒得等,毫不犹豫就投敌了。
他不仅透露了中共在汉口的交通站点、湘鄂西根据地在武汉的联络处以及红二军团在武汉的办事处,还供出了负责保护他的特科人员。
顾顺章利用自己掌握的秘密,花言巧语地跟国民党讨价还价,想从中捞取利益。好在咱们安插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下党员及时发现了这个情况,马上向中央汇报。特科接到消息后,立刻采取了行动,迅速转移并销毁了重要资料。
从整体来看,这次大范围的转移对特科造成了巨大打击,直接导致上海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活动空间进一步受限,甚至连一些常规会议都不得不中断或取消。
顾顺章的所作所为,让整个共产党内部都对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,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尽快除掉他。
当国共两党都对顾顺章心生不快之际,顾顺章却依旧沉浸在自我满足中,他自认为向国民党透露了不少重要情报,怎么着也该捞个像样的官位才对。
顾顺章一直在期待特别关照,但始终没有等到。他梦想的荣华富贵也没能实现,反而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盯着。
顾顺章多次恳求安排任务,最终徐恩曾才勉强让他负责特务培训,并着手编写特工教材。
后来,戴笠提出要求,顾顺章就被调到了南京的军统培训班,在那里做起了指导老师和顾问的工作。
最近受到的不公正对待让顾顺章心里很不舒服,他偷偷联系了背叛共产党的那些人,打算重新组建自己的势力圈子。
徐恩曾没过多久就得知了这件事,对于这种轻易就投靠国民党的中共叛徒,他始终心存疑虑,从未真正信任过对方。
徐恩曾对此事火冒三丈,暗中开始策划对顾顺章的刺杀计划。
1934年,徐恩曾在特工总部召集了中统的高层开会,顾顺章也参加了这次会议。然而,他万万没料到,这次会议竟成了他走向死亡的开始。
会议一开始,就有人直接指责顾顺章,说他不仅不听从指挥,还想自立门户。结果,会议结束后,顾顺章被带走接受调查,实际上是被关了起来。
没过多久,顾顺章就被抓了起来,关在南京的监狱里。后来他又被转移到中统掌管的苏州军人反省院。从那以后,顾顺章再也没能享受自由,曾经的权势也彻底离他而去。
牢狱生活异常煎熬,顾顺章整天担惊受怕,他清楚,自从被关押的那一刻起,自己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结局。
顾顺章叛变后的所作所为,让陈立夫和徐恩曾等人气得牙痒痒。虽然顾顺章已经被关进了监狱,但外面的这些人可没打算放过他,一直想方设法要他的命。
经过多次证据的呈递,蒋介石最终判定顾顺章已无实际用途,于是批准了手下提出的处决顾顺章的建议。
1935年,顾顺章在镇江被中统暗中处决,这个背叛者的生命就此走到了尽头。
【坚定立场,病重书不断】
1931年,由于顾顺章投敌,中共特科在上海的秘密据点已经无法继续使用。面对这种局面,陈赓不得不按照上级指示,紧急离开上海。
后来,特科内部进行了人事变动,陈赓不再担任二科科长一职。当年9月,他被调往鄂豫皖苏区,出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三师第三十八团团长。到了11月,他又被任命为第十二师师长。
历经艰险,穿越战火,陈赓与众多将领有所不同,他细心记述了红军反围剿的历程,并将这些珍贵的史料全部转交给了鲁迅。
1933年,陈赓在上海被国民党抓捕,随后被押往南昌。就在这段时间里,他碰见了蒋介石,而蒋介石曾受过他的救命之恩。
陈赓,你看起来比以前瘦了不少。
听完蒋介石的发言,陈赓微笑着回应:“我虽然看起来瘦了,但能为国家做贡献;校长您也清减了不少。”
蒋介石立刻感叹道:“国家变成这样,百姓受苦受难,我连吃饭睡觉都静不下心啊!”
蒋介石正琢磨陈赓会怎么回答,就听见他说:“校长您是一党一国的头儿,可您瘦了,天下百姓更瘦了,这是怎么回事呢?”
蒋介石回过头,满脸惊讶地盯着陈赓,心中突然涌上一阵莫名的怒火。他明白,陈赓这是在用行动向自己表明他的态度。
蒋介石最终什么也没说,转身就走了。陈赓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毫无畏惧,而蒋介石到最后也没有对陈赓下杀手。
之后,在中共的全力搭救下,陈赓顺利回到了他坚信不移的革命队伍,并有幸亲眼见证了国家安定、人民幸福的盛世景象。
建国之初,陈赓刚从朝鲜前线回国,就立刻投入了哈尔滨的"开荒"工作——着手创建一所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军事工程技术学院。
1957年,"哈军工"已经基本成型,但陈赓却因过度操劳而病倒。他突发心肌梗塞住进了医院,然而即便身体抱恙,依然无法阻挡他继续工作的决心。
陈赓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,但他心里装的始终是国家大事。无论是国防安全,还是发展蓝图,只要一有空闲,他就开始琢磨,几乎从不让自己闲下来。
国防科委在郊区进行一项新科研试验时,陈赓不顾周围人的劝阻,执意要亲自参与。即使主治医生以他的病情为理由极力反对,也没能动摇他的决心。
医生看实在劝不动,只能妥协说:“工作可以,但最多只能干三分之一的时间。”
这样已经很给面子了,比直接拒绝好多了。可陈赓却不知足,硬是要求“会议开到一半就暂停,话说到一半就中断。”
别人来向你汇报工作,你不能只听个大概就让人离开。因此,要真正了解工作情况,就得从头到尾听完,不能遗漏任何细节。
陈赓带病坚守岗位,每当工作时胸口疼痛难忍,他就用手反复揉搓胸口来减轻不适。
1961年2月,陈赓从北京来到上海休养。从3月起,他开始动手写《作战经验总结》。他计划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本书:先是序言部分,接着讲作战前的准备工作,然后分别介绍进攻、防守、追击和转移这几个环节,一个接一个地详细描述。
然而,事出突然,陈赓自己也始料未及,这颗心脏终究还是失控了。天刚蒙蒙亮,一阵强烈的胸痛突然袭来,让他猝不及防。
陈赓突然从梦中惊醒,紧紧捂住胸口,额头渗出冷汗。他的妻子焦急地守在旁边,却束手无策。“陈赓!陈赓!”她一遍遍呼唤,泪水不停滴在床边。医生和护士迅速冲进房间。
尽管众人竭力呼唤,陈赓却再未醒来。剧烈的痛楚过后,他安静地离开了人世。站在旁边的妻子早已泪流满面,此刻更是悲痛欲绝,无法自持。
陈赓就这样走了,他刚写完书的前言,还没来得及完成整部作品,生命就画上了句号。
周总理得知陈赓去世的消息,拍着腿痛惜道:"他才58岁,怎么就这么走了呢......咱们国家还有那么多重要的事需要他来干啊!"
叹息声中,满是道不完的感慨与忧愁。
【风光不再,屡次被捉,晚年落寞】
对洪扬生来说,顾顺章投敌后的那几年,他的日子过得一塌糊涂,这些经历他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提起,因为他自己也曾有过"变节"的经历。
顾顺章叛变的消息传来,周总理立刻行动起来,迅速组织特科人员撤离。作为一科的负责人,洪扬生被安全转移到了中央苏区。
在红军长征途中,洪扬生不幸被捕,这段经历让他的个人档案中增添了一段所谓的"特务经历"。
洪扬生虽然被迫加入了国民党的队伍,但他内心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,正因如此,他在国民党内部始终得不到重视和提拔。
洪扬生在上海的街头漂泊度日,年复一年,终于盼来了上海的解放,然而这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任何转机。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洪扬生反复被抓,又多次获释,始终没有正式定罪。直到李强出面作证,他才终于摆脱了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。
洪扬生被分配到文史馆工作,每月有80块钱的生活补助,靠着这笔钱,他总算能在繁华的上海安顿下来。
尽管住所狭小简陋,但相比过去四处逃亡、提心吊胆的岁月,洪扬生在晚年终于过上了平静安稳的生活。
【潜心研究,为国尽责】
在加入特科之前,李强压根没料到自己有一天会去钻研无线电技术。
在四人中,李强的学历算是最高的,他的一些出色表现也让周总理对他充满期待。然而,面对复杂的无线电技术,他还是感到无从下手。
李强对无线电技术完全不懂,再加上国民党对无线电设备的监管非常严格,这些因素都表明,完成这件事难度很大。
看到李强一脸为难,周总理安慰他说:“找不到中文资料没关系,你可以读英文版的,你英语底子好,自己学习完全没问题。”
或许是不想让周总理失望,李强下定决心要拼尽全力。在培训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后,他建议采取分散教学的方式,认为这样会更加稳妥可靠。
然而顾顺章对此表示不赞同,双方各执己见,争执不下。经过讨论,最后还是按照顾顺章的建议,决定用"上海福利电器公司"的名义继续开展培训工作。
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,先是培训班里突然冒出侦探和警察,学员们纷纷被抓,接着又传出顾顺章叛变的消息,中央机关不得不匆忙从上海撤离。
李强原本计划和大家一起撤离,但周总理考虑到他和顾顺章来往频繁,相比其他人更容易被发现,存在较大危险。
就这样,李强听从了领导的指示,动身去苏联莫斯科的东方大学进修。这样一来,他在特科的工作也就告一段落了。
到了苏联后,李强一边时不时教教数学、物理和无线电基础知识,一边专心钻研无线电理论。
经过一年多的计算、推理和研究,李强终于取得了突破。随着他提交了《发信菱形天线》这篇论文,他的地位也随之提升。
李强在无线电领域享有盛誉,大家为了纪念他的研究成果,将他提出的理论命名为"李强公式"。
新中国成立后,李强凭借自己的研究成果,为我国的无线电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在接下来的多年里,他始终致力于无线电领域的研究和实践,持续推动着这一领域的进步。
1952年,李强被任命为中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,同时兼任驻苏联的商务参赞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日以继夜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呕心沥血。
在李强的推动下,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大工程顺利落地。完成这一使命后,他终于能够告别苏联,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。
李强回国后,原本打算继续搞他擅长的科技工作,可那时候国内像他这样的专业人才实在不多。
李强不得不暂时放下自己对科研的梦想,为了国家的利益,继续在外贸领域辛勤工作。
1955年,李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届学部委员,那时他正担任新中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,工作重心已从无线电领域转向了经济战线。
在每一个任务中,李强始终不忘初心,坚决执行党组织交给他的每一项工作。
回首往事,我心中坦然,毫无遗憾,因为我将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。
时光飞逝,转眼间十几年就过去了。1970年,李强出席了印度支那地区三国四方最高级别的会议。
年底,李强再次带队出发,顶着美军空袭的威胁,深入考察了著名的“胡志明小道”。
李强总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哪里需要他,他就往哪里去。多年来,他在印度支那三国辛勤工作,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
李强在外贸领域和无线电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,完成了许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业。1983年,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决定从一线岗位上退下来。
1996年,李强已经91岁高龄,那一年,越南政府向他颁发了友谊勋章,以此表达对李强的肯定和感谢。
就在同一年,李强永远地合上了眼睛,告别了这个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世界。
“幽默将军”陈赓曾用一句话让蒋介石无言以对——中国军网2018年报道。
《震惊国共高层的顾顺章叛变事件——文史精华》2005年刊载
《探访洪扬生——1931年的上海——吴基民》
